【陽光家長學院】這位日本家長分享了培養孩子讀書的方法超受歡迎!
編者薦語:
我們希望陽光家長學院
能成為家長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最有價值的一次投資;
能為家長提供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管理最有意義的專業化支持。
以下文章來源于陽光家長學院 ,作者XD
一位日本家長在網上分享培養孩子讀書的方法,受到網友的熱烈回響,不少父母看到這個方法之后兩眼放光,表示今晚就要去嘗試!
這位家長在社交平臺上分享:
我和我的孩子達成協議,如果他們閱讀從圖書館借來的書,并向我解釋書中的故事,只要解釋得夠有趣,我就給他們一百元(日幣)零用錢。從那一刻起,孩子開始瘋狂地閱讀,現在他們的日文成績都是在班上的前幾名。
誠然,這并非鼓勵用物質來獎勵孩子讀書,因為這100日元換算起來就相當于6元人民幣,孩子在意的也并非是“錢”這件事,而是從這件事中產生的一種累積的成就感。
孩子對書籍不感興趣,無法靜下心來閱讀,是很多家長的心病。
許多國內外的追蹤研究表明,小學階段是孩子閱讀能力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(Xue,Shu,Li,Li & Tian,2013;Yeung et al.,2012)。
有一個朋友說,她在孩子幼兒園階段就經常做親子閱讀,但是孩子上了小學之后,語文方面并沒有展現出顯著優勢,給他買了非常多的書,也沒有經???,覺得都白讀了。
許多家長已經開始重視學前的親子閱讀,但是當孩子成長到一定的階段,是需要通過一定的策略引導和刻意練習,將親子閱讀逐步轉化到自主閱讀的。
01
培養閱讀興趣,從講故事開始
孩子不愛看書,只有一個原因,那就是體驗不到閱讀的樂趣。
書籍對孩子的吸引力并非天生的,尤其當今的小孩被五花八門的新興電子科技產品所包圍,僅僅給孩子采購大量圖書、提供閱讀環境,還不足以讓TA主動成為閱讀者。
當孩子尚未建立起閱讀興趣,很少有與書本獨處的經驗時,讓孩子每看完一本書,就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與人分享,能很好地調動孩子的閱讀積極性。試想一下,如果看完一堆書,卻沒有一個“聽眾”可以分享,是不是有種“看了個寂寞”的感覺。
有的孩子在“講”的過程中,還能根據閱讀內容加入自己理解,進行充分的聯想和想象,或者進行知識遷移,根據情節表達出不同的聲調、語氣、表情和動作,這便是對閱讀進行了深加工,充分調動了孩子的多種感官,潛移默化地促進了孩子的綜合素養的提升,讓閱讀成為了一件樂事。
當孩子能夠繪聲繪色地分享著TA所看到的故事,用豐富的肢體語言、鮮活的面部表情,模仿著主人公的言行,滔滔不絕地告訴你跌宕起伏的情節,TA就已經深深地被書中的文字所吸引,碰撞出了興趣的火花。
孩子在給父母講故事的過程中,流淌著的不僅是故事本身,更是一份陪伴互動的幸福感。
這種分享的幸福感能讓孩子把閱讀與愉悅的體驗連結起來,讓孩子覺得閱讀是一件快樂、可期待的事,并且心甘情愿繼續往這美好的方向走去,成為一名終身閱讀者,擁有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。
02
分享讀書成果,了解孩子的思維幅度
傳統閱讀訓練以提取信息為目的,學生通過閱讀來了解故事主人公的行為、感受以及經歷(Rosenblatt,1989)。這種閱讀訓練能增加學生的信息量,但是并不能很好地鍛煉思維能力。
讓孩子以說故事的方式來分享TA看的書,相當于建立了一個開放的環境讓孩子分析和評價故事主人公的行為,能夠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,強化孩子的對話意識與分享交流的興趣。
同時,鼓勵孩子自由表達從書中獲得的啟發與感想,家長能從中了解到孩子看待事物的方式、切入點、知識儲備以及價值觀。
向他人講解書中讓人感動和有趣的內容,不僅可以幫助孩子整理思路,還能夠提升解釋說明的表達能力,逐漸形成良性循環,這樣的機會十分珍貴。
除了讓孩子給你講故事,還可以引導孩子做“專題研究。例如,孩子讀了《西游記》,可以就”中國的數字文化“做一個專題研究,通過和孩子共同查閱資料、共同研討,會發現,《西游記》中出現了大量的數字很值得研究,為何要設計”九九八十一難”?為何孫悟空一個筋斗云是“十萬八千里”?金箍棒的分量是多少?為什么?……
諸如此類,和孩子一起再次深度閱讀,帶著研究的話題和問題去深度閱讀,既能讀的深,還能挖得細,更能讀得精,最后,將這些研究成果成冊,孩子定會有滿滿的成就感。
03
輸出式主動學習
許多人說,看過的書轉身就忘,那是因為他們學習時只重視于輸入的部分,其實輸出對于知識的吸收內化來說至關重要。
美國教育學家Edgar Dale在他的《視聽教學法》一書中提出了“經驗塔”理論(Cone of Experience),將學習所得經驗分為三類:做的經驗、觀察的經驗、抽象的經驗。
好的學習模式應該從最具體、最基礎的接收方式開始,也就是獲得“做的經驗”。
當孩子跟你解釋故事時,TA正在透過個體思維,將書本的內容轉化為讓別人能聽懂的表達方式,這種復述知識的過程是一種強化記憶神經鏈的過程,讓人不至于看過的書一下就忘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