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學生,是心理發展與性格塑造的重要階段,孩子們正處于半獨立半依賴、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長時期,他們的許多心理問題,常常因為家長望子成龍心切,但教育方法不得當而導致感到無助、焦慮、煩躁、情緒化。
有的孩子把情緒隱藏在心靈深處,有的表現為與師長對抗,有的孩子成績如同坐過山車,有的孩子行為“出格”,于是這樣的家長和孩子焦慮不安,親子關系緊張,倍受煎熬,甚至走到不可挽回的地步。
03
孩子缺少傾訴,內心孤單
每個人都是渴望傾訴的。傾訴,是一種很有效的減壓方式。然而,小東的性格極其內向,自我封閉嚴重,平時幾乎不與外界交流。因此,他所有的負面情緒都會被壓抑在內心,長久下去,他是無法承重的。
面對孩子種種狀態,父母應該及時觀察到他的一切細微變化和情緒波動,主動與他交流,與他共同分擔一些壓力,并且為孩子創造與外界連接的機會,鼓勵和引導TA與他人交流,從而了解更多外界的未知,連結更多的信息,消除因“無知”而產生的畏懼心理,獲得支持的力量。
04
過分壓抑自我,內心失衡
虛榮心、嫉妒心、私心、開玩笑、去小賣部購物、和異性說話、雙休日出去玩耍,這些很正常的心態和表現,在小東看來,就是一種“罪過”,這是父親明令禁止的,這些都沉甸甸地壓在他心頭。
還記得在一次聊天時,他說“所有的人都認為我聽話、愛學習、不搗蛋,還說我是好學生??墒?,誰也不知道我的內心有多痛苦。我不喜歡別人有好東西,為什么我就沒有?!我要得到我想要的一切!為什么女孩子不喜歡我,只喜歡帥哥?!為什么我對女孩子總有非分之想?!誰都比我干凈、誰都比我強!我……”一時間他泣不成聲,竟然放聲大哭起來。
從小東的講述中,我們可以感受到,小東壓抑感過重,又因不善與人溝通,信息不夠流通,極度缺乏對自己、對他人和對外界的客觀認知。
小東總是竭力去壓制一個孩子正常的想法和需求,越壓制,反而在大腦中呈現得越清晰,這讓他覺得很是痛苦。長期的心理壓抑,引發了內心的過度焦慮,自己在同齡人中的不合時宜的行為令他嚴重缺乏自我認同和歸屬感,于是他常常妄自菲薄、自暴自棄、狂躁不安,失去了一個少年應有的朝氣蓬勃。
一個人若是長期處于壓抑狀態,總是對自己不滿意,常常自責、自怨、自卑,卻又總是對自己要求苛刻,而往往事與愿違,于是就和自己過不去,結果自己的心理處于失衡狀態。
做家訪時,我見到了小東的父母,對于小東的狀態和表現,父母很驚訝,也很自責。小東的父母都是很和善的人,他們對孩子的責罵,往往是望子成龍心切,但缺乏科學的教育方法。他們認為“打罵”是“成才”的必須步驟。
但是他們很愿意接受意見和做改變——爸爸的行動是學著理解和接納小東,改變說話的語氣和方式;媽媽的行動是,做小東的“樹洞”,給TA一個安全的傾訴環境和釋放空間;妹妹的行動是每天回來多與哥哥交流。
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,小東這個曾經愁眉不展的焦慮男孩,慢慢變得開始嘗試主動與他人交流,后來開始和同伴們在一起有說有笑,參與班級的活動,自信開朗了不少,學會傾訴和交流的他,散發著少年的陽光氣質和男孩子特有的堅毅。
據小東說,他的父母也有了很大改變,對他不再苛責,而是以尊重與鼓勵的方式與他相處。我發自內心地為這一家子的成長和變化感到欣慰和快樂。
那年教師節,我收到了小東的短信,上面寫道:
敬愛的老師,這是我平生第一次發短信。生活原來如此美好,我報名參加了學校藝術節演出,您一定要來觀看。謝謝您救贖了我的靈魂,還給我一片陽光。”小東的成績仍然很好,而且比從前更穩定。后來,小東考上了重點大學。有幾次他跑來我家跟我聊天,講述他們學校的軼事,眼里透露出青春的光芒。
現在的小東是一名青年了,朝氣蓬勃,陽光帥氣。
我們要堅信:放手支持,是一種看不見的力量!
對于一個孩子生命影響最為強大、深刻和深遠的永遠是家庭教育。家庭教育越接近合理和科學,越有益于孩子成長發展。它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根基。身體健康與否,眼睛可以察覺到;而心理健康,是要用心來察覺。
我們很多父母,往往望子成龍心切,一不小心就心急火燎地替孩子擔憂、替孩子包辦,只為“確?!盩A人生征途一路長途;往往適得其反,事與愿違。
愿每位父母都能拂去忙碌的塵埃,留一點理解和耐心放在家和孩子身上,陪他們健康成長;更要讓自己放松一點,給自己一點空間,遠望生活,遠望未來,和孩子和解,和自己和解,和整個世界和解。
成長袋
“自我認同感(self-identity)”,又譯為“自我同一性”,指一個人由于其所處的結構角色位置或TA經常從事的特定行為而對自己的自我概念、自我參照認知或自我定義。
艾里克森在1958年提出同一性發展理論(Theory of identity development)。根據艾里克森的理論,自我的基本功能是建立并保持自我認同感。自我認同感是一個復雜的內部狀態,它包括了我們的個體感、唯一感、完整感以及過去與未來的連續性。
認同的形成是青少年時期不斷探索和承諾的結果。通過探索和承諾,個體可以在以后重要的認同領域(如性別、宗教、職業等)中獲得承諾和決策能力。如果個體不能建立并保持自我認同感,則出現自我認同危機,即不能確定自己是誰,不能確定自己的價值,生活的意義或生活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