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人父母,有時候真挺委屈。
明明是為了孩子好才嚴加管教,可拼盡了全力,孩子反饋的卻是更多的叛逆和反抗。
父母給出的是愛,為何收獲的是孩子的恨?
其實,是因為父母管錯了時間。
《管教的勇氣》里有句話:
教養孩子最幸運的事情是
小時給他“扎針”,長大給他翅膀。
研究調查發現:
5歲的兒童對權威的服從主要出于行為定向(害怕懲罰)以及身份定向(對方是大人的身份)的考慮 。
10-13歲的兒童對權威的服從則主要從知識定向的角度來出發(對方是不是大人已經不重要了,以理服人最重要)。
換句話說,孩子越小越好管,是因為怕被罰;越大越難管,是因為打死也不認輸。
所以,管教孩子一定要趁早,越早給孩子制定規則,孩子越容易養成好習慣。
很多父母常覺得孩子小,不忍心不滿足孩子愿望,更不舍得孩子哭鬧。
但真正的愛,猶如蒙臺梭利所說:
“建立在規則上的自由,才是真正的自由,同樣,建立在規則上的愛,才是真正的愛?!?/span>
公安大學心理學李玫瑾教授說:
“六歲之前,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,十二歲之后,父母的話語就是垃圾。所以,孩子教育要分年齡段,小時候斗勇,大了要斗智?!?/span>
如果孩子沒有在幼時養成遵守規則的好習慣,等大了,自我意識逐漸增強,再遇上青春期強烈的自尊意識,別說打不得罵不得,孩子愿意與父母聊天,就不錯了。
所以,教育大孩子,父母要斗智,先示弱再引導。
華文卡內基之父——黑幼龍,曾有個混世魔王兒子,成績差,一天到晚惹禍。
被孩子折騰的束手無策的黑幼龍,開始學習卡內基溝通學,才掌握了教育孩子的方法。
有一回,孩子在賣場偷了雙手套,處理完后,黑幼龍問兒子:“為什么偷東西?”
孩子說:“好奇,我同學也會在賣場拿小東西,都沒有被發現,我也想試試看?!?/span>
黑幼龍繼續問:“這次你好奇的教訓大不大?”
孩子點點頭。
黑幼龍蹲下來說:“你是做錯了一件事,但這并不代表你是壞孩子,我小時候比你還渾,沒關系,我們可以慢慢改?!?/span>
之后,黑幼龍再也沒有提過這件事。
后來,這個“小偷”成為了醫學博士,現在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副院長。
他給父母寫信:
“雖然我小時候做過那么多壞事,但你們一直愛我,而且對我有信心,相信我是一個善良,有才華,且充滿巨大潛力的好人。
你們的耐心和包容,還有從未放棄的態度,讓我也從未放棄過自己?!?/span>
在這封信里,我們可以看出,對孩子來說,比起嘮叨和打罵,父母這樣做更能進入孩子的心:
1. 示弱拉近關系,父母小時候也做錯過。
2. 接納并理解孩子當下的情緒。
3.給予孩子持之以恒的愛與信任。
這一點也得到了科學驗證,心理學研究表示:
從講道理到接受道理,中間的距離可能很遠。
孩子能夠接納別人的觀點,首先取決于家長的情緒,其次取決于家長的行為,最后才是家長的語言。
可見,孩子12歲以后,再用父母“權威”來管教孩子往往適得其反。
示弱,理解,信任,才有機會把正確的觀念潛移默化引導給孩子。
以上圖片
皆來源于網絡影視
“我們選擇了一種讓自己寂寞,卻放手讓孩子成長的方式來愛他,而他,也因為心里滿載父母的愛和信任,展翅高飛,成為今天如此優秀的年輕人?!?/span>
事實上,從小被嚴格管教過的孩子,長大后也值得父母“放任”引導。
從小未被管教過的孩子,長大后的管教之路只會困難重重,親子關系愈發艱難。
實踐證明,小時候放任不管,大了想方設法地管,不管是從孩子的心理成長角度,還是教育角度,都是非常錯誤且適得其反的。
教育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,為人父母一定要謹記。
愛他,就要舍得幼時嚴加管教,該扎的針早早扎。
愛他,就要在長大時給他翅膀,引導他自由飛翔。